XR行业,十年一征程。
2014年,Facebook收购Oculus,后更名Meta “All in 元宇宙”;2021年,字节跳动收购PICO,揭开国内VR领域的新篇章;2024年,苹果携Vision Pro入局,引领业界迈入空间计算时代……
回顾过去的十年,从一开始单纯的VR、AR,到后来出现MR、XR,再到如今与AI相结合以及空间计算,XR始终在不断向前发展中,其应用领域也从游戏到教育办公、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成为21世纪新质生产力。
经历了上一个十年的企业家们,有何经营之道?而面向未来十年,XR又将如何前行?
基于此,VR陀螺推出了以“XR 十年沉浮录”为主题系列线上直播访谈活动,5月30日,VR陀螺 主编兼总经理 案山子连线对话HTC全球高级副总裁鲍永哲,双方就“VR界的‘扛把子’,HTC VIVE如何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是对话实录:
HTC的近期布局以及动态
案山子:今天我们直播间有幸邀请到HTC全球高级副总裁鲍永哲Raymond,其实Raymond是我们非常多年的一个老朋友了,而HTC在XR赛道也已经投入多年。
我先做个简单的开场,HTC其实早在2013年就已经开始布局XR,第一款产品HTC Vive发布于2015年,后续推出了Pro、Cosmos、Flow、Focus、XR精英套装等产品,旗下有VIVE X投资机构、VIVERSE元宇宙平台,而对于去年比较火的《消失的法老》线下大空间体验HTC也有深度参与其中。的确,关于HTC在XR领域的布局以及发展历史实在太丰富了,更多有关HTC战略等方面的信息有待今天直播进一步细聊。
案山子:大家可能会觉得HTC这两年好像相对比较低调,能不能先聊一聊这两年HTC在做什么?重心相对之前是否会有一些调整?
鲍永哲:事实上我们在To B跟To C并没有说特别偏好哪一块,不过以我们公司的产品定位跟我们的企业价值,我们的优势比较容易在B端发挥出来。
举例来讲,我们公司对设计、制造以及产品品质要求其实蛮高的,我们的退货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甚至可以压在近一成以下。这表明很多企业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是相当信赖的。
我们一直很重视隐私与安全性,设备有很多隐私相关机制(如Focus 3的追踪数据会存储在头显独立的加密分区)。在现在的环境里面,很多企业会对个人隐私、整个的房间环境的安全性有所担心,我们很多的运算都是在本机端运行,并不会传到云端。
第三点,因为一些客户的需求,我们开发了很多跟企业相关的管理系统,企业可以让IT轻松管理比较多的设备,甚至可以远端安装内容、移除内容,做一些权限管理等。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们在To B业务推广方面会比较容易,业务也会比较多。而To C其实需要大量的marketing相关投资,甚至对头显硬件进行价格补贴等,我们觉得现在这个时间点也许还不是最好的timing,但是我可以跟大家保证,我们并没有放弃To C,我们只是希望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时机点,跟一个比较正确的竞争方式。
HTC VIVE XR精英套装,图源:网络
案山子:你觉得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市场上有C端了吗?或者说这个时间点能做C端了吗?
鲍永哲:我觉得这个时间点还差一点,我们HTC从13年做到今年已经是第11年了,刚开始我们的头显将近640克,到了今天HTC最新产品VIVE XR精英套装,不含电池可以做到240克, 已经十分接近一般人能够接受的重量极限。
不过即便如此,头显依旧还需要进一步打磨,现在我觉得我们当初可能有点低估了用户对于穿戴设备、外挂设备的接受度或者使用门槛。
确实这几年头显一直在发展,如更加轻薄轻量化、从VR过渡到MR,当你的功能日益增加,而用户的障碍又逐渐降低,当过了这么一个甜蜜点之后,才真正比较容易打开To C市场。
如果你问我哪些产品容易To C,我觉得现在市场上VR、MR、AR等诸多产品中,“AI empower”的眼镜会相对比较容易,不过我觉得它们也还是会差一点。
如果这类产品单纯叫眼镜,那其实人对眼镜的期待又有一点高。以我为例,小时候我戴的是玻璃镜片的眼镜,很大很厚,那时候我觉得超过100克也OK,可是现在我觉得眼镜超过80克都太重了。
总而言之,其实人都有一些习惯,当你戴了眼镜、墨镜之后,你就会对这类设备有一个基本认知、基本要求,你很难让用户去适应你,更多的是你要去适应用户,这最终会导致我们的设计会被用户的期待所捆绑。
案山子:苹果Vision Pro出来后,市场上逐渐出现了安卓系,你如何看待这两者?HTC有没有计划打造对标苹果的产品?
鲍永哲:其实市场上有很多传言,比如苹果除了高端的产品线以外,还在做1000多美金的产品,不过低价产品无可避免会牺牲部分功能。也有很多厂商在想要不要做1000多甚至3000多美金的产品,而HTC本来就在做1000美金的产品了,所以这里其实有点矛盾,找准自己的产品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比较重要。
我比较自豪的地方在于HTC拥有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部能力,并且整个链条的品质非常稳定,再加上我们也有开发追踪技术,所以我们有比较大的弹性,可以面向客户做不同的调整。
比如HTC去年曾与XRHealth和Nord-Space Aps合作将头显送上了国际空间站,我们也可以对头显不断进行技术调整。
坦白来讲,Vision Pro这款产品也有很多超出我们想象的地方,比如它专门为了MR开发了定制芯片,追踪呈现的效果非常出色。其实HTC在开发Cosmos时就已经看到了MR的趋势。
观众提问:HTC很多产品的定价跟友商产品具有一定差异,对此团队是怎么考量的?
鲍永哲:我们并不想做价格竞争,相反,我们始终认为我们想提供的是价值,产品的价值在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定价的一个重要基准点。关于友商怎么定价我很难评论,因而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策略,对于HTC来说,始终是希望从我们能提供的价值的角度来进行价格定位。
案山子:Vision Pro出来后带来了眼手协同交互,对于HTC来说后续产品的交互是如何规划的?
鲍永哲:我们现在并没有计划要放弃手柄,因为即便苹果的眼手交互做得非常好,但是它要怎么玩游戏?要怎么去跟3D内容互动?相对而言这套交互能做的东西是有限的。针对Vision Pro当前的使用情景,眼手交互其实是足够的,不过如果它要开发更多内容,就需要克服相应的障碍。
手眼交互我们也可以做,我们有手势交互,我们也有眼动追踪,不过背后更多的是照顾过去的内容库以及现有的开发社群,关于不同交互最终还是一个海选的过程。我认为手柄其实更适合用户与3D物件进行互动,但无可否认的是未来眼动追踪以及手势识别都会成为头显产品的标配。
案山子:在HTC推出的那么多款产品中,您个人最喜欢或者觉得最成功的是哪款?哪款是您不太满意的?
鲍永哲:其实我喜欢和不满意是同一款,都是HTC VIVE Cosmos,这款产品我们当时提了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比如eye tracking未来会成为主流、要将VR变成一个in-house的技术、MR一定会到来、自动瞳距调节等等,不过里面有些做了,有些没做,有些看起来也不太成熟。所以我很喜欢Cosmos这款产品,因为它有很多concept。但是我也很不满意它,因为它的品质仍未能做到让我真正自豪的程度。
HTC VIVE Cosmos,图源:网络
案山子:如何看待近期Meta开放Horizon OS?
鲍永哲:Meta开放生态可能比较像微软的Windows,它提供一套系统让其他厂商使用,但还不到开源的程度。我们觉得挺好的,因为这样会有更多厂商进来,现在已经知道华硕、联想还有微软会进来,微软的头显好像是用于Xbox游戏机,另外两家的产品用途目前还不太清楚。
从我的角度看,更多厂商进来,市场会变大,内容也会更丰富,HTC引入新内容也会更容易。将整个市场的饼撑大,其实会让所有人都有更多的机会。
关于HTC与Meta在内容生态方面是否会展开合作,我们自己本来就有我们自己的VIVE OS,并且也做了完整的Open XR的支持,未来基于Open XR的应用我们都可以运行,不过后续如果有新的消息会进一步公布。
线下大空间体验与虚拟制片
案山子:在您经历了XR十年之后,您对于它的市场预期以及判断是否会有差异?HTC为什么会想到做线下大空间?
鲍永哲:关于市场判断我现在不太好说,毕竟之前所预测的其实不是很准。我只能说从HTC的角度,我们一直在投入,我们不仅做硬件,近几年我们还在元宇宙平台VIVERSE投入了大量资源,这两者占比已经十分接近。关于内容这两年在内地推得比较好的应该是大空间文旅部分,关于大空间其实也是因缘际会。
一方面,Cher(HTC CEO 王雪红)本身自己对艺术比较感兴趣,所以她从16年开始创建了VIVE Arts板块,正是因为这六七年的努力,所以很多博物馆、艺术家都认识我们,所以才会引荐到Emissive,最后做出像《消失的法老》、《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内容。
关于线下大空间,我记得我去年有跟一些朋友讨论,2022下半年,我看到内地不少做LBE的厂商其实都火起来了,而他们本来在20年、 21年企业难以为继,很多都快要破产了,结果它们不仅活过来了,还比原来开了更多分店。我当时就认为,LBE在过完疫情之后可能会有搞头。
后面,其实我也没料到《消失的法老》会那么爆,后面也有很多新的伙伴找过来并跟我们提了很多要求,所以我们也相对应做了很多的功能,包含地图共享、防碰撞机制、1000平方米超大空间的追踪系统甚至一些管理系统等。我们今年在内地LBE做得其实蛮好,像《消失的法老》准备打造更多体验点。所以我相信今年很多做VR的朋友,也有兴趣尝试LBE体验的开发。
图源:网络
案山子:您觉得《消失的法老》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它的成功是可复制的吗?
鲍永哲:我觉得有几点,一是Excurio说故事的能力非常强。早期这个团队已经跟法国罗浮宫有所合作,团队能够把一些名画的故事讲解得很好,并让参观者愿意投入更多时间深入了解。第二点是Excurio对于VR技术很了解,它们知道技术的边界在哪里,不会出现脚本天花乱坠但是最后VR落地无法实现的情况。再加上团队本身也很有创造力,能做出很多吸引人的东西。
第三,它们关于整个沉浸式体验的很多细节打磨得很好,比如说票务、管理系统等,由于这个体验本身就在法国跑过好几轮,所以它在使用的便利性以及耐用度方面都有较高水准。还有一点是,《消失的法老》可以分批进,那么它坪效也可以做得很高。
我们的合作伙伴的营销真的很厉害,并且打的点非常正确,它们在宣传的时候完全没有强调这是一个科技、VR相关的内容,它从头到尾就是一个体验,他们瞄准的客户群体不是科技宅男,而是喜好艺术、喜好体验的用户群体。营销管道合理、客群群体准确,再加上一个对的内容,这些都是它会成功的因素。
图源:网络
案山子:关于大空间内容,您觉得创意性、可玩性、IP联动,里面哪些东西优先级会更高?
鲍永哲:我其实觉得可玩性会比IP要更为重要,无论你做产品也好、做内容也好,你要跑6个月或者更长,口碑才是决定你后面能不能够赚钱的关键。虽然IP本身它自带流量,IP可以保证你头一个月会有人,但并不能保证9个月都有人,持续赚钱。里面起决定性因素的反而是内容的可行性、故事的精致度、商业逻辑是否合理,我觉得这比纯IP来的更重要。
观众提问:HTC为什么会想到做虚拟制片?
鲍永哲:HTC VIVE MARS这款产品就是瞄准虚拟制片方向的,一方面它里面也应用了VR的追踪技术,另一方面我们也比较看好视频产业的发展。(HTC VIVE MARS可以实时追踪相机的移动,并通过后期轻松将绿幕想要呈现的虚拟内容同步叠加到真实影片之上。)
当初我跟我的团队之所以会做HTC VIVE Mars,我们的目标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支持中小型工作室,甚至希望未来直播活动也可以用到虚拟制片,通过该技术可以做出更棒的视频。此外,我们有VIVERSE,本身积累了很多3D场景。头显用户可以进到3D场景去直接体验到3D世界,而现在通过虚拟制片,我们也可以把3D的世界拍出来,变成一个2D的影片,这是一个更好的连接。
当然我们团队还在思考如何能将类似的技术进一步向更多拍摄视频的人扩散,现在的确还有点难,它背后的工作流程很长,需要非常专业的团队才有办法处理。我们也希望能找到各式各样的partner,包括软件部分,硬件部分,背后进一步整合以让直播组可以很方便的使用,这是我的目标。
图源:HTC
案山子:AI出现后影视行业会如何发展?未来AI是否会替代这一行业?
鲍永哲:部分替代会发生,我不认为会完全取代。恰恰相反,我认为由于AI的能力提升会让影视创作门槛进一步降低,新时代的用户会更愿意用视频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以及意见。
之前我们团队也有人在讨论,当Sora可以直接用于生成影片,谁还会拍摄?但我并不认为,你看朋友圈,其实它连接的对象是你本人,在上面,如果你放的永远是风景,你的点赞数可能会比较少,因为大家跟你没有那种情感上的连结。同样,你当然是希望你的影片是有故事的,这样才会具有好的传播效益,所以我觉得AI做影片这个事情未来可能有各种不同的发展,比如AI帮用户打磨视频以增强品质、帮你分镜做出各种特效等。
由于AI的出现,UGC可以做出PGC级别的水准,那可能会让更多人愿意投进来,去做各式各样的内容。
HTC对于AI的布局以及对新形态AI产品看法
案山子:HTC VIVE在AI方面有哪些投入?
鲍永哲:其实我们AI团队起步也很早,不过投入多在医疗方面,我们做了一些专门针对医疗影像判断的模型。在18、19年,我们参加了一个由高通和斯坦福组织的全球医疗的比赛,里面需要用到很多AI相关技术,我们获得了第二名。
除此之外,我们自己也在做很多tracking、SLAM、Controller相关的东西,我们有eye-tracking、Face-tracking、body-tracking。自从我们18年开始做Inside-Out以来,我们也基本上都是用AI在训练模型。可以说我们AI不是泛用型,比较专注在特定领域上面。不过坦白来讲泛用型模型开发也是一个烧钱游戏,最近我看到ChatGPT融资的金额也是感到匪夷所思。
案山子:前面提到AI,刚好AI也是最近的一大热点,今年似乎所有产品都在加AI,AI PC、AI手机、AI眼镜......这里想聊一下AI眼镜,你觉得AI应该怎么落地并形成真正高频的使用场景?
鲍永哲:AI在某一层面来看是一个演算法,它最终落地还是需要依靠设备才能与用户接触。以大家比较熟知的ChatGPT为例,电脑用户可能会需要借助browser、手机用户可能需要借用APP,也就是AI公司想要让更多用户使用必须要扩张它的contact point。不过这里体验是不是真的好呢?
比如在电脑上,你需要打开浏览器,登录,然后再输入prompt,可能很多人觉得麻烦就慢慢不想用了。最终可能大家都会想一个问题:你的演算法怎么去融入设备本身、让用户可以直接使用?可能是语音启动,或者一个按钮直接启动等。
回到VR/AR,我觉得AI对于VR更多的是在做内容,比如在训练、模拟、游戏等场景助力内容以更聪明的方式跟人做互动。但是对于眼镜,因为它是可以长时间佩戴、可以跟着人到处走的,它的确是一个更有潜力作为AI的接触点。从这个点思考,到底眼镜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让AI可以来发挥它的效果?
可能大家现在对ChatGPT的印象就是你问我答、帮你生成一些图片、文章等,对于眼镜的使用情境其实可以进一步发散,比如基于多模态AI,未来你的照片,未来你的影像是不是可以作为一种input的方式?它的output是什么?
手机上面配合眼镜我觉得很有潜力,所以我一直认为眼镜或许是AI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它至少会让人的daily life将手机里面的语音助理真正搬到身边使用。
HTC 2021年推出了VR眼镜VIVE Flow,图源:网络
案山子:HTC是否会考虑眼镜这一条产品线?
鲍永哲:我们一直有在关注,甚至有专门的团队,我们从四、五年前就开始评估各种光学,我们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原型产品用以评估。其实我们并不缺技术,HTC本来就有光学、追踪方面的技术,而我们也不缺做产品的经验。AR到底要不要出,最终还是要看整个市场有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不然为了产品出产品,其实是很大的浪费。所以我们更多是在找一个对的模式,也许是对的合作伙伴,或者是一个对的使用情景,这些是我们着重考虑的因素。
案山子:AI眼镜如果借助供应链的能力,其实很容易做出相应的东西,而AI大模型背后又需要依赖于OpenAI、Meta等外部厂商,你觉得在这个赛道里面什么样的公司会更容易打开市场,并真正沉淀下来?
鲍永哲:我觉得这是一个蛮严肃的问题,你会发现我们HTC还没有做AR眼镜,并不是因为技术,其实以现在的软硬件供应链,要做出一款AR眼镜可能没有这么困难,但是后续你要怎么进入市场?怎么打开市场?怎么去找到你的护城河?我觉得这才是难点。
对于HTC来讲,我们不喜欢去做那些跳进去可能会变红海,最终需要拼生产跟运营效率的东西,这方面我们不见得赢得了一些内地企业。
回到AI来看,正如你所说最后的产品可能都会接入那几家大模型厂商,即便你能构建一些D端(端侧)的小模型,它究竟能不能成为你的护城河?其实我目前还看不出来。
我会觉得在某个层面而言大的品牌其实做AI眼镜会相对容易,这里讲的品牌不是科技品牌,可能更多的是像博士、Ray-Ban等传统品牌、跨界品牌。
因为我觉得科技品牌做的东西其实太technical了,Go-to-Market反而会困难一点。简单来讲,我会希望客户买的是眼镜,而不是AR眼镜。我觉得如果客户说我是来买眼镜的,那么这个品类就会成功,或者说至少这个公司推的这个产品就成功了。而相反,如果客户说我来买AR眼镜,可能市场反而还没有那么打开。
举个例子,去年上海《消失的法老》很火,那时候我刚好在上海出差,有个朋友推荐我去看,不过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这是VR相关的东西,他只是说内容很好看,是一个新形态的艺术,他不知道那个东西叫VR,但是无所谓,他看完觉得很激动。
我当时就觉得,他们不是以科技为出发点,而是以艺术角度、体验的角度切入,这样可能更容易打动人。所以我觉得未来有一天如果用户买AI/AR眼镜,它不会刻意提是不是AI或者AR,那么整个市场会大很多。
案山子:当前的市场局面会不会导致最终AR眼镜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大品牌为主,对于新创品牌反而很难打开市场?
鲍永哲:其实这应该是科技业永远的痛,很多人都说初创公司可以跑得快,初创公司有更多的创造力,你如果真的可以做一个东西冒出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 market share,大公司是追不上的。不过实际上现在的科技行业里面,越大的科技公司往往拥有越多的平台资源,以小博大的机会其实会越来越低,这个相对上来看确实会有一定风险。
案山子:从当前来看,很多人对于AR眼镜的屏幕使用频率并不高,你觉得当前AI眼镜有必要加屏幕吗?
鲍永哲:按照高通的划分,它们认为眼镜类产品可以划分为三种:AI音频眼镜、单色提示类眼镜、AR眼镜,我觉得这个分类其实挺好的,这些产品也各有各的的使用场景。
如果你配备屏幕,你可能就要做好准备,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从早到晚都佩戴使用,它的问题包含电池、显示效果等,不过另一方面它的确又能提供更丰富的功能,这需要考虑在内容上面,产品方面的平衡,我其实很难下判断,还是要市场说了算。至于哪种品类会跑得比较快,这其实跟它的成本、价格还有内容都息息相关。
观众提问:对于VR、AR特别是AR来说,可能很多不戴眼镜的用户需要重新培养他的使用习惯,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鲍永哲:目前正在犹豫的用户或许可以再等一等,当未来AR眼镜真的有足够多的应用,我相信很多人想法会有所改观,就跟之前大家不喜欢带手机一样。我当时在参与开发初代智能手机的时候,屏幕3.6寸,刚好苹果发布了初代iPhone,乔布斯非常坚持手机屏幕不能做大,以便用户能很好放在牛仔裤的口袋里。当时我去美国跟Google合作开发新手机的时候,那时候很多人还是在用那种摩托罗拉、诺基亚的翻盖小手机,他们在那时候会认为不能让用户拿个东西在手上一直握着走,这是不可能接受的。
但是当手机一代代提升后,你再来回看现在的手机,6寸屏都算小屏了,我桌上还有那时候开发的3.6寸的手机,我现在都很难想象为什么那时候眼睛可以适应这个小屏幕。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刚做智能手机的时候,团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做手机浏览器网页适配,当时网页都是为电脑开发的,手机用起来会遇到各种问题。当时我们CEO给我们一个任务,他给我们列了100个网站,让我们将手机寄给这些开发商并让他们将网页做针对性适配,结果就是你很容易想到没人会搭理我们。
而到了现在,你还能想到有什么公司网页敢不做手机版本吗?当手机普及、APP出来后现在连浏览器都越来越少用了。即使是我们HTC、谷歌甚至苹果在当初做手机的时候可能都没有想到,因为手机的普及会让网站开发者优先测试手机,接下来才是PC。
所以我认为,当使用者大量在使用某一平台的时候,里面很多商业逻辑都会改变。如果未来AR眼镜真的起来了,很多人在用,有足够多的应用,相信有些即便不戴眼镜的人也会选择戴着。又比如说智能手表,过去很多人不习惯佩戴手表,不过现在手表可以计步、健康检测、健身记录,所以很多人开始选择戴手表。未来生态起来,应用起来,慢慢你就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会跟着改变。
首款Android手机HTC G1,图源:网络
案山子:有人认为当未来手机变成AI手机了之后,底层一些交互逻辑会改动,如我们不再需要图标,完全基于语音实现所有功能,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鲍永哲:我不认可。从输入的有效性来看,即便未来AI会越来越聪明,但有时候其实触摸交互还是最快的,你就接点一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用AI助理帮你解决?我认为AI会帮助你实现很多事情,但是一些基本的事情它不会把你取代。
案山子:现在很多人会以VST、OST划分产品线,而可能OST下面又会有不戴屏幕的、专注于做AI的品类,你觉得哪种品类对于初创公司的机会更大?
鲍永哲:我觉得初创公司有几种,一种是如果你真的有自己独特的技术跟优势,那么一定会有你的立足点,你可以探讨很多商业模式,比如可以做授权,可以做技术的卖断,参与并购等等,你的机会很多。但是,如果你要打造品牌并没有那么容易,背后需要很多资源投入。
像你提到的VST、OST,我觉得OST的机会可能会更多,因为它不只局限于室内场景,也能在室外使用。不过这两者各有优缺点,从技术上我短期内没看到谁会取得颠覆性的成功。
对于当前XR市场发展的看法以及职业成长
案山子:最近VIVO手机支持空间视频拍摄,而XREAL也推出了能拍摄空间视频的主机Beam Pro,您对此怎么看?
鲍永哲:我觉得蛮好的。到最后大家会关注的关键问题是:空间视频到底会在使用者的使用情景里面占多大比例?如果占的比例够高,空间视频这个使用情境是被验证的,并且逐渐成长,那我相信viewing device,能够看空间视频的设备会越来越多。我相信目前大家现在都在等着看相应的反馈。
案山子:内部如何去评估一款产品在上市后的可能表现?
鲍永哲:产品开发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团队进来,市场、产品、销售等, 当然,CEO、CFO也会进来,综合判断产品的价格、成本、潜力等。理论上大家是平等的,不过可能有些团队格外上心,那么相对应的话语权也会更多。
产品永远不可能做得完美,要不断选择以及做出取舍。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公司都是CEO去下决定,尤其像内地很多我认识的伙伴们都是自己在看产品,他得负责这个产品的成败,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是无数的挣扎、血泪,即便是像苹果这种资源无限的公司,产品开发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经历这种折磨。
对于如何做选择,这个一言难尽,需要根据时空背景、产品特性等做出不同的决策。对于我而言,我学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一定要注重产品的quality品质,品质所指的不仅是耐用度等,它包括了很多个面向,这些东西关乎你整个后续的商业运作。
鲍永哲在FBEC,图源:VR陀螺
案山子:你觉得现如今VR是否有望快速起量?毕竟大家已经等了快十年了。
鲍永哲:你如果只讲VR头显,我觉得并不会,即便有苹果的加持的情况下。对于各种计算平台,我觉得手机反而是一个奇迹,手机真正能把人类的生活改变,这种奇迹可能数十年才能看到一次。VR头盔我们也许可以期待它会慢慢起量,但是它现在跟手机是两个数量级的差距,差距实在太大了,我不认为短期内VR有达到手机这种数量级的可能性。
如果说对标PC的话,这里面也还要一段时间。因为VR在穿戴性或者用户的barrier上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它并不能让普通人做到无缝接受。这背后可能需要一个很强的应用,才能让用户克服头显的使用障碍,这个其实已经在不断改进了,但我觉得还得持续进步。(此部分是Raymond自己的观点)
案山子:其实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会把设备使用频率低的原因归结到内容上去,你觉得真的是因为内容缺乏、或者说缺乏爆款内容而导致了它的频率低吗?
鲍永哲:我个人觉得各有一半因素吧。如果有一个普遍性的内容,它能让所有人都戴头显,而这种内容是非常稀缺、非常难创造出来的。对于VR这一品类,我觉得它未来或许会类似于电视等产品,它会在特定的情况下使用,因为头显产品相对比较适合室内,虽然现在有MR功能,可是当你在户外使用时,始终会相对受限。
而手机它能做到随身携带,覆盖人的碎片时间当中,一直使用。不过对于AR眼镜而言,如果你配上语音助理,它可以做到相对完整的体验,并且还可以让我戴一天,由于我本身也戴眼镜,这对于我来说没有任何使用障碍,因而这会有它一定的市场。
案山子:您觉得未来VR/AR企业跟手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最后一定是手机厂商去一统接下来的计算平台吗?
鲍永哲:我并不觉得最后AR眼镜一定会由手机产品品牌商去引领,至于后面怎么发展这很难预测,因为我觉得比较占优势的是所谓的技术平台,而不是手机品牌,所以我并不觉得最后AR眼镜一定会由手机产品品牌商去引领,不过至于后面怎么发展很难预测,现在对此很多人还有很大的观点分歧。
为什么我会认为科技/技术平台公司会比较有优势,因为背后最终还是生态系的战争,所以我自己是认为做生态、做平台的企业比较有优势。以美国市场为例,美国未来有可能会进入厮杀点的,也就是苹果、 Meta跟谷歌三家而已,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平台、有自己的商城、有自己的生态,最终可能在不同的设备间短兵相接。
案山子:不光是XR领域,您其实在手机领域里面也已经从业多年了。那您觉得从手机过渡到XR,接下来我们可能还将看到一个AI的时代,您觉得从上一个十年到下一个十年的这个核心的关键技术会是什么?
鲍永哲:我其实一直在从事产品相关工作,我前面的十年在做智能手机,后面的十年在做VR,我觉得我都是在做跟这个终端用户的touch point,我比较在意的是终端用户该怎么使用产品,怎么样可以让他的懒惰发挥到极致。我觉得这个也是所有的终端产品的目标。关于后面技术该怎么发展?我觉得底层还是得回归人类的需求。
未来当资讯爆炸,而AI出来又能帮助解决很多事情,对于AI后面该怎么演进,其实这个我真的不太容易判断。
对于HTC而言,我们对于VR/AR以及AI的投入一直是挺坚持的,前面提到我们的AI是跟医学相关,目前跟很多医院也有所合作,而VR/AR也在持续发展。Cher的坚持其实也是让我们感到挺佩服的,她始终要觉得未来要有一个新设备来承载未来的三维世界,因而我们坚持在这些领域发展并走到了今天。
HTC在MWC2024,图源:网络
案山子: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面对很多的创新,也需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所做的其实一直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您经历了手机和VR两个周期,如何确定某些事情一定会发生,背后有何判断逻辑?
鲍永哲:我个人其实没有一个标准,我觉得很多时候都需要回归到一个感觉,一个坚持吧。因为从科技的角度来讲,一个科技到底可以到什么样的程度?它对这个世界、对整个人类能有什么样的帮助?这真的很难判断,你只能根据自己的一些喜好,根据自己的一些坚持,一步一步的去投入。我只能说我们很幸运,在智能手机上面我们做了正确的投入,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它的确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诞生了无数的新兴产业。
我们一直觉得科技最终还是需要以帮助人类为出发点,以VR来讲,我们觉得三维的虚拟世界、三维空间就是会发生的,这是我们所笃信的,既然它会发生,我们怎样构建一个更好的设备让用户进入这个三维世界?至少从短期我能看见的是VR,长期来看或许可能是脑机,但是后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案山子:您觉得现在真正掣肘我们产业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内容还是硬件?
鲍永哲:HTC本身作为设备商,所以怎么评论似乎都有失偏颇。不过我自己其实坦白讲,我认为这是鸡蛋问题。当设备在使用情境上还有障碍的时候,内容体验就要做得非常强,强到一般的用户愿意主动突破使用者障碍。当设备越来越好,使用障碍越来越低,对于内容的要求可能就会慢慢降低。《消失的法老》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家愿意佩戴头显甚至是备着背包的情况下去享受这样一个45分钟的体验,这反映了这种体验会克服用户的使用障碍。
我认为双方都要持续进步,当设备不断在进步,可能就会吸引更多开发者,更多的人去做各式各样不同的内容,也许在某一个点达到了部分的使用情境,就又会开始看到一些不同层次的成长。
我们其实很欢迎更多新的品牌进来,因为以现在VR、AR发展的角度来看,还远未到你死我活的阶段,当更多厂商进来,就能带进不同的资源、内容、开发者以及生态,当市场大了,大家都可以找到更多的生存空间。比如现在Vision Pro出来后,它把迪士尼也带进来了,很多美国大的品牌也开始进来做这种3D、或者叫伪3D的内容,这是我们以前没办法触碰的。但是苹果有这个能量,当不同面相的内容变多了以后,有时候量变会产生质变,或许在某一天就会爆发出来。
观众提问:如何在工作中保持好心态?
鲍永哲:可能行业中不同的朋友会有不同的压力,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我自始至终都算是比较幸运的,HTC给了我很多的机会去应对不同的挑战。
我记得15年的时候,我当时还是一个工程师,不过被指派了一个内地的黑客马拉松的生态发布会活动。当时我对于举办活动并不了解,还要上台演讲,不过HTC以及热情的开发者给了我很多包容。
我觉得虽然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很多挑战,但因为我本身是比较乐观的人,感觉就是兵来将挡吧。我有时觉得工作就像游戏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挑战,也会有压力,不过当你一关一关过了以后,你可能也会觉得很有趣,心态也会显得年轻。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经历,所以很感谢HTC所提供的机会。
工作中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执念,比如我一直觉得如果自己所做的事情能给其他人一定帮助,自己也会收获成就感。做VR很多时候我的动力来源之一是将产品拿给自己周遭的一些朋友使用,当他们觉得这个功能很有意思,体验很棒,你会感觉自己真的有帮到大家,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版权申明:本文为VR陀螺原创,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vrtuoluo233 申请授权,并在转载时保留转载来源、作者以及原文链接信息,不得擅自更改内容,违规转载法律必究。文中有图片、视频素材来自互联网或无法核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协商处理。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