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AR也会导致社会走向那种小说中描述的失衡。相比之下,我们似乎更加经常听说VR将会是那种恐怖的技术。比如即将被斯皮尔伯格搬上大荧幕的小说《Ready Player One(玩家一号)》中就描述了VR技术鼓励了逃避主义的滋长,人们沉溺于虚拟世界,不再进行实际的接触。VR及其赛博朋克的根源同样直接导致了《黑客帝国》等一些知名反乌托邦科幻小说的诞生。
这张扎克伯格的照片则更加令人不安:他走在一片人人头戴VR眼镜的海洋中,就像在检阅臣服于自己的奴隶。
实际上,我认为比起需要很多年才能成为主流的VR来说,AR技术才是真正能够提供更加广泛、真实、迅速以及恐怖的通向反乌托邦社会的指引。我们手机中的普遍的、免费的AR正在加速到来。同时,它还能够让广告无所不在的出现在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内,同时促进建立分裂社会的评分系统。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我们个人空间的每一寸都会成为能够打广告的AR画板;也许像Tinder那样的约炮软件还会用AR技术开发一个面部识别功能,你可以为在街上见到的每一个陌生人打分,决定约还是不约。
Facebook对于AR带来的营销机会也并没有遮遮掩掩。通过AR相机扫描一间餐厅,我们就能够查看它的大众点评分数;或者可以在菜单上找到你的朋友之前留下的AR点评。很明显,在消费者享受着AR带来的好处的同时,永远会有企业在等待着挖掘我们的注意力,找到我们的需求,同时卖给我们产品。
目前的AR还被限制在搞笑和娱乐的范畴内。各种变脸app会让我们的自拍长出猫耳朵,或者变为一副印象派的画作。但是并不难看到AR未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既有我们意料之中的方向,也会有我们意料之外的方向。
就如一些评论所说的那样,连AR美颜工具这种简单的AR功能都已经成为了当前所有社交app的标配。在未来,我们很可能已经分不清楚一件东西或者一个人是否究竟是真实的了,就像在这个Photoshop无处不在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辨别一张2D照片的真实性。BuzeeFeed记者曾经发出过这样的疑问:“在现在的新闻中,人们究竟对图片修改了多少?作为观众,我们又是否知道自己已经被操纵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拥有为任何物件增强现实的能力,包括我们自己。通过从互联网上精选出的数据,我们能够为所有事情评分:约会交友app;打车app上为司机评分;每间餐厅的每一顿饭;每一次作为顾客我们享受到的服务。就像The Verge记者在2015年所写的那样:按需经济(或者说共享经济)让我们变成了过于敏感的、吹毛求疵的老板。就算是在最简单的互动中,我们也必须绞尽脑汁思考对方是否值得给一个“五星好评”。
一旦这种行为和AR相结合,那么像美剧《黑镜》第三季第一集中描述的那种场景应该也离我们不远了。在剧情中,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产品、服务和生活中的机会——住在哪里、什么工作、朋友是谁——都是由一个5分制的评分系统决定的。这个分数会在每次别人用手机扫描你时出现。生活中任何的场景和环节手续要进行打分,并且会影响到每个人整体的分数,就像是信用分数一样。
这一集的内容让人感到细思极恐,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所阐述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如此相似,更是因为这一套评分系统用到的硬件和软件也确实存在。在剧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AR眼镜或者光学芯片的植入。也没有任何邪恶的公司试图以此牟利,或者压迫性的政府强迫人们遵守单一的社交法则。
全部的全部仅仅是一台手机而已。内置的软件使得它能够分辨出自己正在瞄准的是谁,尽管我们看到的只是屏幕上的一张脸和一系列数字。我们也不必去揣测这种技术何时会在我们身边真实得到运用——因为它已经到来了。
关注微信公众号:VR陀螺(vrtuoluo),定时推送,VR/AR行业干货分享、爆料揭秘、互动精彩多。
投稿/爆料:tougao@youxituoluo.com
稿件/商务合作: 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加入行业交流群:六六(微信 13138755620)
元宇宙数字产业服务平台
下载「陀螺科技」APP,获取前沿深度元宇宙讯息